廣東梅州市梅縣南口鎮瑤燕村有家年產量5100噸的造紙廠,煙囪冒黑煙,污水排河流。該廠2011年被工信部叫停,并于去年通過關停驗收,但直到今年3月13日依然在生產,至少縣鎮兩級政府、八個部門介入關停,均未能實現。梅縣瑤燕造紙廠未還清村民集資款,當地官員稱將其關閉恐影響穩定。
像這類被有關部門宣判了“死刑”的污染企業、落后產能企業關而不停的現象,絕非個案,借口也是五花八門。在各種借口的掩護下,一些地方政府裝聾作啞、欺上瞞下,本應“消失”的企業,卻在熱火朝天地生產。于是我們往往無比遺憾地看到,關停污染企業、淘汰落后產能,在一些地方留下了一條條“尾巴”,生產不息,排污不止。
具體到梅縣瑤燕造紙廠這條“尾巴”,當地老百姓對其也是深惡痛絕,它“飄出的煙會把家里的金屬腐蝕,把墻打黑”,它的排污設施形同虛設,污水直接排進一旁的小河,“站在河邊,河水散發的惡臭,熏得人頭暈”……筆者想問:關停一家排污如此肆無忌憚、污染如此嚴重的企業,究竟是影響企業的生產經營收入穩定,還是影響有關行政部門的排污費收入穩定?
雖然瑤燕造紙廠屬村辦集體企業,“如果關停了廠子,集資村民就會要求賠償,鎮里拿不出這筆錢”。但這并不能成為該廠關而不停的理由。該廠在2011年被工信部列為淘汰落后產能企業名單,淘汰落后產能是節能降耗工作的重要手段,落后設施和產能若無法徹底淘汰,勢必影響梅州、廣東乃至全國的節能降耗大局。再說,鎮里掏不出村民的集資補償,難道縣鎮兩級政府、八個部門還無能為力?如果大家痛下決心,研究出合理的退出補償機制,不信污染企業關不了。
說穿了,一些未做污水處理的企業之所以關而不?;蛩阑覐腿?,在于地方官員對淘汰落后產能及節能降耗工作存在私心雜念,怕影響企業生產進而影響地方財政收入,甚至影響單位“小金庫”或個人私囊的富足。“影響穩定”之說恐怕只是利益驅動的遮羞布而已。
要說穩定,不能徹底關停污染企業,才會真正影響社會穩定。如今在一些地方,環境風險逐步上升,環境事故頻頻發生,從個人維權走向集體維權的群體性事件也在增多。地方政府應堅決拋棄經濟增長、財政收入等利益驅動,以理性姿態順應民意,履行好自己的監管職能,對那些追求經濟利益大化、不惜犧牲公眾利益的企業予以嚴肅法辦,以避免它們繼續給當地群眾造成不可估量的損失,這才是真正維護社會穩定。等污染事故釀成公共危機和群體事件再來“救火”,顯然為時已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