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家電連鎖企業的潛規則早已是“公開的秘密”,然而,這個潛規則從國美董事局前主席陳曉的口中說出,意義就大大不同了。
陳曉日前對媒體曝光了國美經營中的部分內幕,稱對供應商來說,國美收取的費用高;從總部到柜臺,每個環節都向供應商收費,包括大量灰色收費;并稱弱勢的小家電企業回籠資金拿得很少。
陳曉所說是否屬實?供應商生存的情況到底怎樣?《每日經濟新聞》對此展開了調查。
多種費用擠占供應商利潤
在家電連鎖零供體系中,進場費一直都是個敏感概念。
早在2006年11月15日,發改委、商務部等五部委就聯合發布《零售商供應商公平交易管理辦法》,禁止零售商收取“進場費”。不過,在《每日經濟新聞》昨日報道的《供貨商曝國美“大棒新政”:返點提高3個百分點》中提到,變換“名目”的進場費在國美依然存在。然而這僅僅只是個開始。供應商還要面對一系列費用:門店促銷費用、節假日促銷費(簽訂費用確認函之后國美直接從貨款中扣除)、賣場管理費、銷售提獎等。“國美的名目很多,每個月供應商結算的時候都會發現,里面很多條款,這是事實。”某電視品牌商相關人士許文(化名)對《每日經濟新聞》表示,這些不合理費用也造成了供應商的巨大負擔。
記者從眾多供貨商處了解到,從以往國美的費用占供貨商成本的構成來看,月返點占16%,賣場管理費是6%,專柜制作費用2%~3%,促銷員傭金2%,促銷費及進場費平均4%~5%,加上其他贈品費用、追加返利等等,總費用率至少在25%~30%。
家電專家龐亞輝表示,造成家電連鎖對供應商多種收費名目的原因主要是家電銷售渠道單一,對國美蘇寧這樣的強勢渠道比較依賴。
回款制度的彈性空間
針對陳曉透露的回籠資金問題,某家電品牌供應商對《每日經濟新聞》表示,與蘇寧相比,國美的一些政策并不一樣,其中主要的一點就在于回款結算方面。
根據上述供應商介紹,在蘇寧,是總部對總部直接結算,比如蘇寧和美的在石家莊的交易,由蘇寧直接回款到美的總部,然后美的總部再下撥給石家莊的供應商;而國美采取的模式是國美分公司和廠商分公司對接,分公司的彈性空間非常大。在上述供應商看來,這種組織管理的模式也造成了國美分部的權限過大,讓供應商苦不堪言。
就在此前,上述供應商同國美方面談判五一節日促銷,國美要求該廠商拿出10萬元作為促銷費用,但供應商不同意,后同國美協商,達成了3萬元促銷的確定書。“但國美并沒有按照約定的3萬元進行促銷,還是按照10萬的促銷來執行。后國美的分公司不管我們同意不同意,強制從我們這結算走10萬元,否則就不給回款。”上述供應商表示。
針對這一說法,國美電器副總裁、國美新聞發言人何陽青昨日予以否認,并強調從目前國美的財務報表上并沒有體現出國美從供應商處獲得更多的收益;另一方面,國美總公司不允許這種現象存在。